徐悲鸿早期作品拾遗
邵洵美在伦敦(油画) 徐悲鸿
最近在工作中,看到徐悲鸿早期画的两幅人像作品,十分意外,万分惊喜。这两幅作品分别作于1925年和1930年,过去从未有人提及。
像徐悲鸿这样中国画坛的代表人物,只要是他的手笔,哪怕是败笔,也不会被人放过,都有研究的价值。从上述情况看,这两幅作品未见于世,不可能是因为被人遗忘,即使是遗忘,也可以在它的被遗忘中找到遗忘的价值。这两幅人像,画的都是邵洵美。画家画像送人,受礼者及家人都不张扬,何况这几十年邵家的家境都不算好,在低调又珍惜的收藏之下,它就在人们的视线中隐退、消失了。
我和邵家有些联系,已是邵先生去世二十年后了。编撰十卷《中国新诗库》时,那时还没有人敢站出来说他是“被低估得最为严重的现代文化人”,只叫他“唯美诗人”。对于唯美者,这自然是个耀眼的光环,但在解放后,这显然是一顶不合时宜的“帽子”。《诗库》要选他,有人质疑他的代表性。我虽无才,也不会糊涂到要请他代表工农兵。只是为了呈现“五四”后新诗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,由读者从中做出选择和判断,因此选定了邵洵美,并得到邵家之女邵绡红的支持,也算同他家有这么一份诗缘。